Loading...
Skip to Content

主管應對安靜離職的3個要素

Date: 2022-11-17

Image Description

編輯整理:鉅微管理顧問公司 梁又升 經理/社會工作師

2022年第三季職場焦點最高聲量關鍵字非安靜離職莫屬。一位24歲的年輕工程師在TikTok上發佈了一段影片描述了「安靜離職」,掀起了全世界人們的熱議與辯論。許多文章報導將安靜離職歸整為新世代躺平主義以及對於當責、向上追求的停滯。然而,安靜離職它並非一個新現象,它一直存在在團隊和組織中,每一個人都有各自在工作與生活層面上的自我追求與選擇,無論是資淺員工、中階主管,甚至是高階經理人。

安靜離職是什麼 ?

「安靜離職」一詞最早是由經濟學家Mark Boldger在2009年的一場經濟研討會上創造了這個詞彙,並用以形容當時委內瑞拉的勞動關係。而使這個名詞廣泛被熱議是一位24歲的年輕工程師在TikTok上發佈了一段影片描述了「安靜離職」, 他說:安靜離職不是辭職,你仍然完成工作,只是工作不再等於生活,並且更專注於照顧自己和工作之外的生活。

  • 放棄追求卓越,只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
  • 不多做、不加班、不升遷
  • 心理上與工作脫節,低耗能工作態度
  • 拒絕工作應該是生活核心的想法

綜觀不同角度對於「安靜離職」的論述,有人認為安靜離職其實是用一種更全面的角度,顧及身心健康,因為確實有太多的人,人生不斷為工作打拚,卻忘了陪伴家人、關心自己的身體;另外一方面,也有人認為安靜離職是一種消極逃避的心態,同時不願意承擔更多的壓力與更具挑戰性的任務。

│ 安靜離職的發酵- 大環境與工作價值的演進

2021年大離職潮

在疫情影響下工作型態的改變(WFH),員工面對工作與生活的交疊,使其開始重新思考生活、職涯以及對工作生活的想像,許多人將重心移轉回家庭與個人。解構工作等於生活、個人的成就來自於工作上的價值觀,轉向尋求更好的生活平衡。

2022年安靜離職

全球景氣降溫、市場動盪,許多企業開始減少招聘、精減人力。因此對於大環境的變動,員工改採保守且消極的策略。許多調查報告都顯示安靜離職和「新冠肺炎」有非常大的關係,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況惡化、焦慮、失望,對職涯未來感到茫然,都是安靜離職的催化劑。

個人經驗

當代職場員工對『奮鬥文化』的反思。努力就會有收獲在這個世代的職場上已不再是絕對。結構化低薪、能者多勞文化、勞逸不均、對於工作的意義與價值的迷惘,都是加助安靜離職的重要關鍵。「領多少薪水、做多少事」儼然成為職場員工在工作投入程度上的指標。

│ 安靜離職-不只是年輕人 每個世代群體都有它的身影

「安靜離職」掀起了全世界人們的熱議與辯論,許多文章報導將安靜離職歸整為新世代躺平主義以及對於當責、向上追求的停滯。

然而,安靜離職並非一個新現象,它一直存在在團隊和組織中,每一個人都有各自在工作與生活層面上的自我追求與選擇,無論是資淺員工、中階主管,甚至是高階經理人。你會看到年輕的員工不再汲汲營營地爭取表現機會;資深的人員拒絕升遷只希望專注現在的工作任務、總是在放空,抗拒改變;不下決策、等下次會議再討論的主管。由此可見,安靜離職的議題並非是世代之爭,而選擇安靜離職也未必出於一個單一的理由。

104玩數據公布調查顯示職場員工自覺處於安靜離職的五大原因:

  1. 無法獲得相應的薪資報酬 (71.5%)
  2. 對公司或主管的價值觀或目標不認同 (60.9%)
  3. 不想犧牲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 (59.1%)
  4. 無法了解工作的價值與意義,成就感低落 (45.6%)
  5. 不想承擔被額外賦予重任後帶來的壓力 (45.2%)

│安靜離職與工作投入

員工工作缺乏動力,沒有意願做出「超乎期待的表現」,問題到底出在哪?安靜離職是唯一的歸宿?

對生產力進行長期研究的領導力培訓顧問公司指出:領導人的行為是影響員工投入程度的重要因素,該研究收集了2,801名主管以及13,048部屬的評比數據顯示,安靜離職的重點通常不在於員工是否願意更努力、更有創意地工作;相反地,在於主管是否有能力與團隊成員建立一種合作與共創的關係,讓員工不會一直期待著下班。

如何增加工作投入在任何一個產業中都是重要議題。員工的高度工作投入將能創造組織的高績效。此外也可能影響組織中的離職率、向心力等。若無員工願意為組織犧牲奉獻,將會導致組織人事成本提高、組織發展停滯不前(Vandenberg and Richardson, 2005) 。

企業可以如何思考增強員工的工作投入?心理學家Mitchell於2001年提出的工作鑲嵌理論可作為組織應對「安靜離職」的探討與解套:

連結 (Links):持續性地與員工溝通、對話,詢問員工的意見、想法,關心他們在工作中的表現與面臨的困境,以及能替他們做什麼。使員工感受到主管的關心與期望,亦可獲得工作再設計的建議,重拾工作的意義感。

契合 (Fit):給予員工彈性自主的空間完成工作,結合面談所獲得的建議調整工作要求,協助員工取得工作生活平衡。

犧牲 (Sacrifice):增加員工離開組織可能犧牲的機會成本,以降低員工離職的可能性,如提供員工軟性教育訓練,引導員工與變化共處,強化其心理韌性,增進員工對組織的歸屬感。

│安靜離職金字塔 (Pyramid of Quiet Quitting)

安靜離職與內在動機無關,更多的是與管理者能否與員工建立關係、讓員工願意留下來的能力有關。 -Harvard Business Review

│主管應對安靜離職的3個要素

員工可能會為了改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或其它外部原因(如:尋求更高的收入)而選擇安靜離職,或真正的離職。我們如何去面對這樣的選擇不重要,因為我們無法要每一個員工永遠參與其中,只有讓員工在成長的過程中繼續向前才健康。然而,我們可以選擇用更好的方式在引領他們跟著組織一起成長。以下3個要素提供主管應對安靜離職的方法:

1. 與員工建立正向信任關係

在安靜離職金字塔中最底端、也是基礎端,是缺乏信任,由此可知信任關係是所有因素當中最根本也是最關鍵的。透過與員工交談、建立共同利益會讓員工與主管更加緊密與團結,彼此的差異亦可作為相互的學習刺激,持續性地滾動將提升雙向成長,並有助於增強員工的歸屬感。

2. 管理者的言行一致

管理者除了要言行一致外還必須能兌現承諾,意即管理者的行為必須與公開說過的話一致。言行一致與信任可為密切相關,是成功管理者的寶貴資產。管理者需常常反思「我是否以身作則?」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會決定員工如何看待主管的行為表現,並願意跟隨你「征戰打拼」的動機有多強烈。

3. 專業知識的與時俱進/再學習

管理者是否很了解自己的職務?在工作專業上哪一方面已經過時了?是否與時俱進並接納新的想法與方法?這關乎員工是否相信你的意見和建議。知識過時且無法開放對話的主管很大程度的成為員工工作上的阻力,員工不再認為自己在工作中獲得新的學習或成長,長期下來亦對其工作價值與工作意義造成負面影響。

References:

延伸閱讀:

如何提高員工的投入度

企業如何提高員工的留任率、積極性和健康?

5種方法協助領導者創建心理安全的職場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