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大谷翔平到企業職場:當「兩刀流」成為心理素質與人才發展的隱喻
Date: 2025-10-20
一、從球場到職場的心理隱喻
在 2025 年的國聯冠軍系列賽中,大谷翔平再次創下傳奇。他不僅以投手身分投出 6 局無失分、送出 10 次三振,更以打者身分單場轟出三支全壘打,率領洛杉磯道奇隊橫掃釀酒人,挺進世界大賽。這場比賽,被國際媒體譽為「幾乎不屬於這個時代的完美表現」。
然而,若我們把焦點從球場移到職場,這場「兩刀流奇蹟」其實揭示了另一個值得企業深思的問題——在高壓環境下,一個人如何維持自我效能、調節壓力、並保持心理健康?
二、自我效能:能同時打與投的底層信念
自我效能(Self-Efficacy)指的是「相信自己有能力在特定情境中完成任務」的信念。大谷的例子正好說明了這種信念的四個來源:
1️⃣ 過去成功經驗 —— 多年兩刀流訓練的累積。
2️⃣ 模仿與觀察 —— 向偶像、教練學習頂尖動作。
3️⃣ 社會支持 —— 教練團、隊友的信任與支援。
4️⃣ 挑戰認知 —— 把壓力當作舞台,而非威脅。
企業若要培養「多能人才」,就必須讓這四項要素成為日常管理的一部分:給員工歷練機會、設立榜樣導師、建立支援系統、並將挑戰轉化為成長語言。
三、壓力源:從恐懼轉化為動能
大谷在比賽中的壓力遠超常人。季後賽舞台、全球關注、兩刀流期待、身體恢復挑戰——這些都是龐大的「外部壓力源」。而「內部壓力源」則來自他對自我表現的高標準、技術細節的執著與身心疲憊的調節。
但他選擇的策略不是逃避,而是轉化:調整臂角、改變打擊例行、透過專注動作控制心理狀態。這正呼應現代心理學中的「壓力再評估」(Re-appraisal)概念——同樣的壓力,取決於你如何定義它。
在企業中,跨部門或多角色人才的壓力同樣存在。若主管與企業沒有提供適當的「心理緩衝」,這種壓力最終會侵蝕效能。因此,壓力管理不只是個人能力,更是組織責任。
四、心理健康:可持續表現的隱形肌肉
在勝利的光環下,大谷曾坦言:「我也會失眠,但我學會不要讓焦慮影響準備。」這正是「心理韌性」(Resilience)的展現——並非沒有情緒,而是懂得調節與恢復。
多角色人才若長期缺乏心理支持,會陷入「功能過剩、能量耗竭」的惡性循環。心理健康不只是情緒穩定,而是一種可持續的狀態:能專注、能回復、能繼續挑戰。
EAP(員工協助方案)在這裡扮演關鍵角色——協助企業建立心理支援機制,如壓力管理訓練、角色切換諮詢、心理回復工作坊。
五、從大谷到企業的啟示:打造「健康的兩刀流文化」
1️⃣ 多重角色是競爭力,但需要系統支撐。
2️⃣ 建立「能力—角色—心理承載」三角模型。
3️⃣ 主管要從「指派者」轉為「守護者」。
4️⃣ 文化要容許「挑戰、調整、恢復」。
六、職場上的「兩刀流」哲學
大谷翔平的成功,不只是技術的奇蹟,更是心理素質的典範。他教會我們:真正的高績效,不是拚盡全力一次性爆發,而是能在壓力中穩定發揮、並持續成長。
在企業的世界裡,每一位能同時打擊又投球的員工,都值得擁有一個像道奇隊那樣懂得支援、訓練、傾聽的環境。因為當組織願意投資心理健康與人才發展,那不只是打造「績效」,更是在培養「永續的競爭力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