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...
Skip to Content

如何制定 EAP 年度使用次數?兼顧成本效益與員工支持的關鍵思考

Date: 2025-10-31

Image Description

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導入員工協助方案(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, EAP),如何設計「年度使用次數」成為企業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。

若次數設定過少,員工可能因為擔心資源不足而不敢使用;若次數設定過多,則可能導致企業成本負擔過重。因此,找到 成本效益、服務深度與員工需求 之間的平衡點,是 EAP 發揮效用的關鍵。

國際基準:3 至 5 次的短期支持

從國際實務經驗來看,多數企業會將 3 至 5 次免費諮詢 作為基準。這樣的設計符合 EAP 的定位——短期、解決導向,協助員工在有限次數內釐清困擾、找到因應策略,並於必要時再轉介至心理諮商或醫療資源。

這樣的模式不僅能控制成本,也能確保員工獲得及時的支持,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。

企業規模與產業特性的影響

不同產業與企業規模,會影響到合理的次數設計:

  • 高壓產業(例如金融、科技業)

    員工普遍承受高工時與績效壓力,需求量大,建議可提高至 每年 5 次以上,並搭配壓力管理課程或主題教育訓練。

  • 穩定產業(例如製造、教育單位)

    壓力來源相對集中,使用率較低,可先從 3–4 次 起步,再依實際數據滾動式調整。

員工使用者心態與體驗差異

次數設計不僅影響成本,更會直接影響員工的使用心態與實際體驗,例如:

  • 年度總使用次數 5 次

    員工可能傾向「保留額度」,擔心用掉後未來遇到更大問題無法再獲得支持,因此傾向在狀況嚴重時才會使用。這樣的模式雖然企業成本可控,但會降低員工的主動使用率,導致部分困擾無法及時獲得協助。

  • 每年度各議題 5 次

    員工更敢於使用,因為知道不同議題有各自的額度,不需擔心「問題不夠嚴重」。這樣的設計能提升員工體驗與使用意願,但同時也可能增加企業總體支出。

因此,在設計次數時,除了考量預算,也應納入員工的心理安全感與實際使用習慣

*EAP諮詢制度設計之差異

制度設計的三大重點

  1. 數據回饋與年度檢視

    • 檢視員工使用率是否逐年增加或持平
    • 分析常見的議題類型(壓力、家庭、財務等)
    • 評估員工是否反映次數不足

    透過數據回饋,才能確定制度設計是否符合實際需求。

  2. 透明溝通策略

    • 內部清楚說明「次數限制並非拒絕支持,而是為了公平分配資源」
    • 傳達「EAP 的定位是短期支持,若有長期需求將透過轉介協助」
    • 降低員工疑慮,提升信任與使用率   
  3. 差異化策略

    • 初次導入 EAP 的企業,可先採「年度總使用 5 次」作為起點,建立員工使用習慣
    • 隨著制度成熟,逐步轉向「每議題 5 次」,提升資源彈性與支持度

EAP 年度使用次數的設計,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答案。在制定政策時,應根據 產業屬性、員工需求、企業預算 做出合宜選擇。
唯有在成本控管與員工體驗之間找到平衡,EAP 才能真正發揮「第一道防線」的作用,幫助企業打造幸福感與韌性兼具的職場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