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不安,工作難安:為什麼企業要關注家庭心理健康
Date: 2025-07-11
📍家庭心理健康為何與企業密切相關?
家庭心理健康深刻影響日常情緒與工作表現,例如:
- 與孩子溝通不良
- 教養觀念分歧
- 長期照顧責任帶來的疲憊與壓力
這些情境容易造成壓力堆疊,進而影響職場表現。
研究指出,78% 的在職父母表示照顧責任已影響其心理健康。若企業僅聚焦個人層面,忽略家庭因素,將難以發揮完整支持效果。反之,若能提供整合且貼近生活情境的協助,才能真正穩定員工狀態、提升團隊動能。
📍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汙名
心理健康汙名在全球都是普遍存在的阻礙,但在不同文化中,呈現方式各不相同:
-
東亞文化
情緒困擾經常透過身體症狀表現,如頭痛、疲勞或腸胃不適。公開談論心理健康,可能被視為給他人添麻煩或帶來羞恥感。
-
拉丁美洲與中東
心理問題往往被隱藏,以維護家庭形象。有些父母擔心,一旦承認孩子有情緒困擾,會影響社交評價或未來婚姻。
-
台灣
心理健康同樣深受文化觀念影響。許多家庭仍認為「家醜不可外揚」,傾向將情緒或心理困擾視為私事,不適合向外人提起。這樣的觀念往往讓當事人感到孤立,也延後尋求協助的時機。
部分人對「精神科」存在刻板印象,對心理諮商或治療抱持負面看法。當壓力累積時,許多人傾向以失眠、頭痛或慢性疲勞等身體不適表達,而不會直接談論焦慮或情緒低落。
傳統文化也深深影響求助行為,部分家庭會先透過廟宇祭拜或儀式排解壓力。對許多年長世代而言,心理健康教育接觸有限,常以「撐一下就好」「不要想太多」來面對情緒困擾。
📍台灣的政策與行動
近年來,台灣的政策與研究顯示,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正逐步提升,特別是在去除標籤與增加支持資源方面:
-
-
-
2022 年
精神衛生法修法,將反歧視與去汙名列為核心目標,並強化社區支持與跨部門合作。
-
2025 年起
推動《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》,特別針對青壯年設計多元策略,包括提升職場心理健康意識、建置友善支持環境,以及提供低門檻的線上資源。
-
針對在職青壯年
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動職場心理健康促進計畫,定期辦理心理健康研討會,協助企業識別並預防工作壓力危機、定期心理篩檢及宣導活動,協助員工面對工作壓力與家庭責任。
-
-
許多青壯年在面對職場挑戰和照顧責任時,仍對心理求助抱持保留態度,擔心被貼上「情緒不穩定」或「抗壓性不足」的標籤。在職場中,心理健康從來不是單一的個人議題。情緒壓力若長期未被支持,會反映在工作表現、專注力、同事關係和團隊氣氛。無論是管理者或同仁,對心理健康保持開放態度、了解資源並願意主動支持,都是打造友善職場的重要一步。
若希望心理健康支持在組織裡發揮實質效用,除了鼓勵使用專業資源,也需尊重不同世代和文化背景的差異,提供多元、彈性的協助方式,持續去除「求助等於軟弱」的刻板印象。
✨當每位員工都能在需要時獲得理解與支持,不僅能提升個人韌性,也能為工作環境帶來正向改變。
📍HR 與福利決策者的行動方向
在今天的工作環境中,支持在職父母與照顧者已不再只是加分選項,而是企業留才與提升員工幸福感的必要條件。
當評估現有的心理健康福利時,可以先思考以下問題:
- 福利方案是否涵蓋不同文化、世代與家庭型態的需求?
- 是否同時提供針對父母、青少年、長輩及照顧者的資源?
- 是否有入門管道,如教練諮詢、短影音或自我學習工具,降低求助門檻?
- 福利內容是否針對台灣本地的文化與員工需求做過調整?是否考量到本地人對心理健康的觀念、求助習慣,以及家庭結構等差異,避免僅套用國外通用方案?
如果這些問題中有任何一個答案是否定的,就代表現有支持還有加強的空間。
當企業提供的支持能讓員工感受到被理解,看見自己的真實處境,心理健康的幫助才會發揮最大效用。當家中有人得到適切協助,這份改變會擴散到整個家庭,也能提升員工在工作中的穩定感和投入度。
✨真正關注家庭心理健康,不僅能帶來更好的生產力,也是企業文化持續進步的重要一步。
參考文獻
- Spring Health. (2024). What happens at home doesn’t stay there: Why family mental health is a workplace priority. 取自 https://www.springhealth.com/blog/family-mental-health-workplace
- 衛生福利部. (2022). 精神衛生法修正條文:反歧視與去汙名強化條款
- 衛生福利部. (2025). *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(2025–2030)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