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AP新趨勢:打造職場心理健康的主動防線
Date: 2025-08-14
自1930年代早期的美國,員工協助方案 (Emlpoyee Assistance Program,簡稱EAP) 首次於職場出現,起初的重點在於應對職業性酒癮與急性危機。
隨著 EAP 在美國逐步發展,重點不再只是在處理員工的酒癮問題或突發危機,而是慢慢擴展到更多面向,例如心理健康、情緒支持,以及幫助員工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各種挑戰。這些服務也開始有了更完整、制度化的做法。
EAP 1.0:被動介入的萌芽期
隨著時間推進,EAP逐步納入短期諮詢與轉介服務,然而大多仍採被動方式,僅在員工已面臨困境時才介入。
根據資料顯示,在美國大型企業中,此種EAP的參與率始終維持在個位數。
EAP 2.0:數位化使得EAP更加平易近人,但仍以「事後處理」為主軸
自2010年代起,線上心理健康平台逐步興起,透過數位化系統,大幅簡化員工尋求EAP服務的流程。
自 2010 年代起,線上心理健康平台透過數位化系統簡化員工使用 EAP 的流程。
但多數員工仍在遇到困難後才介入。雖數位平台帶來便利性提升,卻伴隨成本增加。
美國彼得森健康科技研究所 (PHTI, 2025) 指出,服務範圍雖擴大,但支出反增且成效未必與成本相符;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 (SHRM) 也發現,數位平台平均使用率仍偏低。
綜上所述,儘管EAP藉由數位化拓展了服務範圍,但仍無法解決三大問題:
- 仰賴員工主動求助
- 對員工實際需求程度的評估精確度較低,難以轉介適合員工的資源
- 心理健康平台觸擊率低,實際參與的員工數量受限
EAP 3.0:主動預防,以人為本的 EAP 新模式
近年來,第三波EAP轉型正在興起。這類主動型 EAP 不再只是危機處理,而是強調日常心理健康支持、早期風險偵測,以及在員工問題惡化前即介入。
此種主動型EAP有以下四種優勢:
- 提早發現、對症處理:透過簡單的壓力或情緒小測驗,了解員工對於EAP的需求程度,並將員工導向最適合的幫助方式。
- 提升成本效益:運用工作坊、壓力紓解課程,並將宣導與諮詢的費用比例調整
- 將EAP融入工作排程:與 Teams、Slack、行事曆等軟體結合,使EAP融入員工在每日工作節奏中輕鬆使用,提升參與率、去除污名化。
- 與組織目標整合:分析EAP平台的使用率與用戶分布,例如:風險族群、轉介路徑,協助人資部門依照數據進行策略決策。
未雨綢繆、防範於未然,是提升組織效能與士氣的重點。
以主動預防為核心的 EAP 新模式,正逐步在臺灣職場落地。隨著企業對員工心理健康的重視提升及相關政策推動,越來越多組織開始將 EAP 從單一輔導資源,升級為結合企業文化與營運目標的整合式支持系統,讓預防機制成為促進員工福祉與組織效能的關鍵策略。
從被動支援到主動預防:臺灣企業 EAP 新章
針對企業如何依員工的需求程度轉介至適合的資源,鉅微將 三級預防 的觀念帶入 EAP 實務中,建立由「全面性—選擇性—指標性」構成的服務架構。
- 全面性:透過職場心理健康檢測、壓力管理課程、心理健康日等活動,及早辨識壓力與風險因子,減少問題發生的可能性。
- 選擇性:針對已出現困擾或初步症狀的員工,提供短期心理諮詢,以及資源導向服務,協助在問題惡化前介入。
- 指標性:對於已影響工作表現或生活功能的員工,啟動專業轉介、醫療協助、長期支持,並配合主管或人資的組織調整建議,促進復原與重返工作。
當企業能由預防的角度,提供員工心理健康支持,協助員工對於個人狀況有所自覺,並幫助主管覺察團隊與組織氛圍,將能有效促進員工的心理健康。
主動預防、及早發覺,健康促進與全面防護的EAP觀點,將會是企業提升員職場心理健康競爭力的趨勢。
參考文獻:
Sokoler, S. (2025). The evolution of EAPs: From crisis hotline to proactive health engine. Forbes Business Council.